他左腿残疾,走用拐杖助行,每走一步,尤其上下楼梯时,都显得异常吃力,但他每天都会提前上班;从一个左腿高度残疾的裁缝,成为市民政局一名专职接待员,坚守岗位9年多如一日,默默付出,尽力为来访困难人员排忧解难,以他自强不息、敬业奉献的谱写了一首人生赞歌。他被评为娄底市、涟源市残疾人“自强模范”, 2010至2012年度被评为娄底市优秀员;多次被评为全市民政工作“先进个人”,今年4月28日,张咸获得涟源市委颁发的“模范敬业奉献类提名。”2016年6月,张咸入选“湖南榜”敬业奉献。
小时侯一场高烧过后,张咸从此落下了左腿高度残疾的后遗症,高中毕业后,找不到工作的张咸,开始自学裁缝知识。他先用裁剪、粘贴出衣服形状,找人试穿满意后,再用布来做衣服。1987年,掌握裁缝技能后,张咸在双江街开办了裁缝店,此后两年,又教服装缝纫学徒100余人。1989年,在市社会福利厂一次招聘中,张咸以优秀的技能进厂成为了一名裁片师和质检员。其后,历任市社会福利总厂办公室主任、副厂长、厂长、市双扶管理服务中心党支部。2007年11月,工作热情、细心、耐心的张咸进入市民政局,成为一名专职接待员。
涟源是老区和省级贫困县市,又是兵员大市,优抚对象、困难对象、五保户比较多,这给民政工作带来不少压力。张咸变压力为动力,忘我奉献,不论是集体还是个人,不论是前来“讨说法”还是要“救济”,张咸总是耐心解答,热情服务,“一张笑脸相迎”,温暖了不少来访者的心。既为党和分了忧,也为一些百姓解了“愁”。
2008年8月,10多名六十年代精简退职的老人同时,“为什么我们不能办好精简退职补助?”他们都是70多岁的老人,为了查找原始资料,往返费花去不少,结果找不到原始下放证空跑一场,准备去省里。张咸找来相关文件,逐条解答,纠正老人对原始下放证的认识偏差,再根据政策向老人作出说明,经过四个多小时的思想沟通,老人们心里的“疙瘩”解开了,放弃了。
荷塘镇一位81岁精简退职的老人,自2015年4月开始,不断到市民政局接待室就老伴的精简退职待遇问题进行。老人晚年幸福,不是生活条件不好,而是始终绕不过自己心里的“坎”,总认为老伴可以享受补助的待遇。但老人今天做通了思想工作,回家没几天,一纠结,就又来到接待室缠访,前后30多次。张咸每一次总是笑脸相迎,不厌其烦给老人讲政策,讲道理;同年10月底,张咸请局领导找来乡民政所长、村干部、找来老人的两个儿子,开了一次座谈会,彻底帮老人解开了“”。老人“服了”:“服务态度这么好的干部,少见!”
做民政工作,要有一副“好脾气”,也要受得住“”,忍得住“委屈”。有些来访者说话带有“火药味”,一进门,就劈头盖脸一顿牢骚,一顿。张咸总是以“笑脸”、“好言好语”化解;而“委屈”有时就会来得突然。2013年3月开始,因临时救助制度实行全面,某镇享受了多年民政临时救助的4位老人,不能直接到民政局审批临时困难救助,而要把相关资料送到镇民政所受理,老人们一下子想不通,就砸烂了张咸代步的三轮摩托车的玻璃。看到碎落在地上的玻璃,张咸几乎忍不住眼泪都要掉落下来。
委屈、难受过后,工作仍得继续。负责民政接待工作9年多时间,张咸最多的一天要接待来访人员150多人,讲道理,讲政策,多少次讲得舌干口燥,喉咙冒烟,慢性咽喉炎经常发作,还只能接着讲,但张咸从没有向来访者“耍个性子、红过脸色”。在党心与之间,架起了一座沟通的“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