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虞同志是都江堰市住建局的一名中层干部,80后的他,平时工作热心、乐于助人。同时,他还有另外两重身份:农工党都江堰总支委员、支部主委;都江堰市扶贫协会会员,正因为有这样的身份,使得这位有正能量的年轻人积极追求上进,热衷于奉献的。
吴虞妻子邱玲是银杏街道高埂社区两委委员、妇女主任。1月28日晚,邱玲在朋友圈发布了社区招募志愿者的消息,吴虞看到后,当即表示他愿意参加,邱玲还以为这只是老公的一句玩笑话。没想到,第二天一早,吴虞就催促邱玲,“走了,上班去了噻。”夫妻二人将孩子托付给父母后,便一同投入到志愿工作中。
邱玲负责的小区是银杏街道高埂社区辖区内的“都市美好家园”,该小区属于步梯式老小区,共15栋,49个单元,571户人家,夫妻二人每天楼又走下楼,下楼又再上楼,两天时间就将小区住户的门挨个敲了一遍。在每一次入户排查中,吴虞都主动冲锋在前,他的主动、热情也给予了住户更多的鼓励。工作完成后,他的亲切寒暄“新年好,打扰了!”更是拉近了和居民之间的距离,几天时间下来,吴虞已对排查情况了然于胸,“打勾勾的就是已经去过的人家;划圈圈的就是装但还未入住的人家;打叉叉的则是清水房无人住的人家。”他道。
机关干部深入到基层工作,吴虞深深体会到基层工作的不同,妻子工作的不易,所以走访中他尽量替妻子多分担一些。这让邱玲很欣慰:“我们夫妻俩在一起做事,是很有默契的,工作效率高。从内心来说,我非常感谢老公对我们社区工作的支持。大家齐心协力,做好本职工作,相信疫情会很快得到控制,形势也会越来越好。”
舍小家,顾大家,只有国家平安富强了,我们的小家才能平安和谐,正如吴虞同志说“自己身为一名基层干部,身为中国大家庭中的一员,我很高兴加入到银杏街道高埂社区新型冠状病毒防控志愿者队伍中来,与妻子一道为国家的平安尽一点绵薄之力”。
陈颖,是都江堰市场监管局一名监管人员,丈夫朱小刚,是都江堰宏惠医院的一名医生,女儿是一名小学四年级学生。在疫情来临时,全家齐上阵,奋战在疫情防控斗争的最前沿,用大爱解读什么叫家国情怀。
作为一名市场监管局药械化科的工作人员,陈颖大年三十按春节值班惯例,进行了一天的市场巡查,大年初一赶回老家乐山市,在接到都江堰市公务人员全面取消休假的通知后,把年幼的女儿托付给年迈的父母照顾,大年初二便急忙赶回都江堰,投入到一线防疫工作中。
因为疫情的特殊性,药械化科压力特别大,作为药械化科的监管人员,需要和同事们加强对药店市场的巡查,一方面处理市场上紧缺的口罩等医疗器械质量、价格等投诉,对群众反映问题大的口罩等进行深入调查,对违法行为进行严厉打击;一方面,按照防疫指挥部要求,药店需对退烧药实行实名登记,陈颖和同事要指导药店使用含特殊药品登记系统进行购买退烧药的登记上传,对于体温超过37.2度的购买顾客数据每日进行统计,并将异据推送至卫健局,由卫健局进行排查。疫情逐渐缓解的后期,面对复工复产的严峻形势,陈颖和同事又对都江堰辖区内药店复工人员健康情况进行了逐一摸排,并要求观看视频培训疫情防控知识。
丈夫朱小刚作为都江堰宏惠医院糖尿病科主任兼门诊部主任,本来已于大年三十当天回到远在500公里外的老家广安市邻水县,大年初二,在接到都江堰市医疗系统全面取消休假的通知后,来不及多陪陪老家父母,第一时间赶回都江堰,投入到抗击疫情的一线工作中。都江堰宏惠医院作为一家综合二级医院,承担着发热定点门诊的防控任务。先前的发热门诊规模小,设施简单,隔离要求很普通,只能开展日常发热工作,离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要求的发热门诊要求还有很大距离。朱小刚作为门诊部主任,在院长领导下,和院感科同事快速的改建发热门诊,按照要求做好流程设计,做到分区合理,隔离防护到位,建立健全规章制度,紧急培训医务人员新冠肺炎各项业务知识,做到发热门诊24小时应诊。同时还加强普通门诊管理,提高预检分诊能力,确保普通患者能够安全就诊。
朱小刚在业务上负责特殊疾病门诊工作,疫情发生以来,相继出台封封小区措施,慢病患者的正常就诊变得很困难,不少人的慢病药用完了,又无法到医院开具。他便带领科室人员,通过电话、微信、网络视频等手段挨个询问患者病情,指导患者合理用药,指导患者在家运动和检测血糖血压等指标,对心理负担重的患者开展心理疏导,正确应对疫情。另外,对于不便到医院开药的患者通过网上诊疗后安排快递送药到居住小区,减少患者外出感染风险,已累计为200余人办理快递寄药服务,保障了患者病情平稳,深得患者好评。从疫情需要返岗以来,每天都在投身在工作岗位上,他说:“我是,也是战士,这是责任,理应担当,现在累点没关系,只希望疫情能早日结束,人民的生活回归正常。”
夫妻两在收到学校通知准备开学后,从乐山老家接回父母女儿,并主动做家里人的思想工作,严格在家隔离14天,积极响应号召,隔离期满后少出门,出门必戴口罩,不聚集,勤洗手,多通风。一家人,都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坚守,希望能早日打赢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
张剑负责全市的清扫保洁和生活垃圾清运工作,自2020年1月25日接到抗击疫情的通知后,这个退伍老兵又重新回到了“战场”。他立即联系12家环卫市场化公司14个标段的项目负责人,了解各个公司防疫物资的准备情况和一线环卫工人的作业情况,要求各个公司全力向一线作业人员做好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的防护宣传,提高大家的防护意识,并要求环卫公司积极采购口罩、防护服、消毒液等防疫物资,及时发放到一线作业人员手中,防止环卫工人在作业过程中被感染。他自己则立即着手废弃口罩收集容器的设置问题,仔细分析全市各个区域的人口密集度、各段的人流量大小,力求合理规范设置废弃口罩收集容器。目前,在全市范围内共设置废弃口罩收集容器2400余个,并成立专门的废弃口罩收运组(城区收运组,涉农区域收运组),每天及时收运废弃口罩后进行无害化处置,并安排专人对所有废弃口罩收集容器进行消杀灭,扎实开展防疫工作。自疫情发生后就没请过一天假,连亲人去世也只是匆匆去见了最后一面,就强忍着悲痛返回工作岗位,每日奔波在环卫一线,早还未亮就出门了,时常连饭都顾不上吃,晚上也无法按时下班,即使回家了也拿着对讲机、手机督促各个环卫市场化公司做好防疫攻坚战期间的卫生清扫保洁和垃圾清运工作。
妻子杨静是都江堰市妇女儿童医院收费室的一名工作人员。医院收费室的工作接触的人多且杂,而且不分白天和黑夜,特别是疫情期间,半夜经常有急诊的病人来挂号、缴费,熬夜、加班是常有的事,遇到轮值的线点上班工作到第二天中午12点,一般人都承受不了这个工作强度,而她却已经习以为常了,她不怕疲劳、连续作战,真正做到了“把留给自己、把希望留给群众”,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贡献巾帼力量。
工作要做好,家庭也不能忽视,身为妻子、女儿和母亲的她,还要照顾忙碌的丈夫、年迈的母亲和即将高考的女儿的日常生活,撑起家里的那一片天。
女儿张力心,2002年1月出生,是一名今年即将参加高考、迎来人生中极为重要的一场的准高三学生。她每天早上7点起床,吃过早饭就开始上网课,中午爸爸妈妈在单位顾不上她,她就自己做饭吃,然后接着上课,一直到晚上9点才结束。面对爸爸妈妈的忙碌,她充分的理解并支持,并笑着说:“爸爸妈妈奋战在抗击疫情的一线,我也要好好在家学习,奋斗在冲刺高考的一线,让他们没有后顾之忧地工作;而且我自己宅在家里,也是在为抗击疫情做贡献,我们一家人现在是并肩作战的亲密战友,没有疫情之前谁也不能,我们一起加油。”
赵秀芬,都江堰市幸福街道永丰社区党总支,一名朴实、干练的中年妇女。在疫情防控工作开展期间,她的亲弟弟因病去世,83岁的老母亲独自在家......面对生活中的这些困难,她选择了坚守岗位!“ 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这是我作为一名、一个社区应尽的责任!”赵秀芬说。从大年初二开始,组织小分队穿梭在小区院落、背街小巷、菜市场……督促小区封闭管理、门岗登记工作,挨家挨户排查外来人员,开展防疫知识宣传,起早贪黑奔走在抗“疫”一线。
考虑到春节期间,很多居民走亲访友或是回了老家,所以在入户排查的同时,社区就将温馨提示卡片贴在无人户门上,这个办法很管用,节省了很多物力、人力,后来有90%的住户都主动打电话到社区报备,看到居民们也很积极配合防疫工作,赵秀芬和同事们内心感到非常欣慰。
丈夫程源雷身为蒲阳小学的党支部、校长,他肩负着学校两个校区、190多名教职工、2200多名学生及若干个教职员工家庭的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工作。防控就是责任,守土有责,守土尽责,这也是程源雷校长多年来作为一名普通教育人的工作信条。大年初二,他协助爱人将病逝的妻弟简单安置,便返回工作岗位展开了学校防疫、抗疫工作。第一时间成立防疫物资准备、防疫工作对外宣传、防疫期间教育教学管理、教职员工行踪动态管理等工作小组,全面展开了学校的防疫工作;程校长对工作高度负责,自初二开展抗疫工作以来,他一直坚守在学校领导着学校的抗疫工作,深受师生的好评,也被学校一致评为“首批抗疫先进个人”。
在抗疫工作的同时,夫妻两自己内心也感到深深的,两个在家上网课的女儿,没有好好关心到她们的学习和生活情况,丈夫对女儿们说:“爸爸有更多的女儿、儿子要管,谁叫你们是校长的女儿,你们就是要早点学会自立、自主、自强。”
疫情期间,都江堰市新闻中心新部的曾莉和丈夫李渝不仅把责任扛在肩上,更将其成决心付诸于行动上。在疫情防控前线,夫妻二人积极主动作为,敢于风险挑战,在不同的岗位上用同样的行动展现了员的风采。
作为都江堰市新闻中心新部的一名编辑,曾莉虽然不在一线采访,但每天都要负责把整个都江堰的疫情防控情况及时传达出来,还要收集各种舆情,及时汇报市上。疫情刚爆发出来正当春节,本不该值班的她当即向单位表明召必回的决心,并在大年初二主动顶替了远在汶川的同事,积极投身于疫情防控的战斗中。“那个时候,一坐下就没起过身,所有的信息汇总、舆情反馈都集中在一起,多个平台的信息发布要及时推出去,可以说忙到没时间喝水,忙到坐在那里都能出一身汗,整个人就是战斗状态,没有白天和黑夜。”曾莉说,作为员,危急时刻,就是体现担当和责任的时候,而主动作为,迎难而上,忙而不乱,顺利完成任务就是责任和担当。
社区是疫情防控的主力军,是冲锋陷阵的先行者。疫情防控期间,社区工作任务异常之重!曾莉的丈夫李渝作为灌口街道玉带桥社区党委副,团结带领社区干部、居民群众、志愿者积极响应上级防控部署工作落到实处,切实守护群众安全,真正做到“联防联控无死角、群防群治全覆盖”,第一时间筑牢社区防控安全线。
为更好地承担疫情防控任务,自1月26日以来,他带领由社区志愿者、商家及热心群众等5人组成的“先锋队”一道,在小组负责的重点三无院落林机厂家属区点位宣传资料,挨家挨户开展地毯式的排查,不漏一人不落一户。在两天的时间里,全组累计排查480户,共计1000余人,发放、宣传资料900余份,同时并协助其他小组对辖区营业场所进行防疫监督检查。
特别是摸排过程中,发现湖北返乡人员2人和武汉返乡学生1名,在当时医疗物资极其匮乏的情况下,李渝主动担当起返乡人员和学生的监测工作,每天与包片医生上门三次,开展健康检查,测体温、做记录、健康宣教,并告知其配合作好疫情防控工作居家隔离14天,主动帮他们解决生活难题。
为了疫情防控不出问题,李渝每天在穿梭于各个小区,居民戴口罩、不、讲卫生,晚上挨家挨户上门走访、核实对比相关数据,他每天工作超过15个小时,平均每天的步数近3万步。最忙的时候,早上7点出门,晚上12点还没到家,很多时候,都是方便面解决吃饭问题。
当摸排任务基本完成后,即便有时间晚上回家吃饭了,常常都是吃晚饭,休息半个小时,又出门到其负责的小区巡查,确保小区人员不聚集。李渝说:“疫情防控就是战斗,哪有时间休息。即便让你休息,自己也安不下心来休息,责任在肩,必须确保万无一失!特别感谢父母帮忙带两个孩子,等疫情结束后,要好好陪陪他们,现在我们既是疫情防控第一线,又是复工复产第一线,不能松劲。”是一面旗。在曾莉和李渝夫妻二人身上看到的就是员的责任和担当。
袁妍,北街小学处副主任、语文老师、也是一名志愿者。丈夫是,从腊月29开始奔赴战疫,而照顾一小(读六年级),一老(母亲70多岁)的生活重担,只能让她一个人抗下了所有。从2月1起,学校一系列的工作也全面铺开,她努力平衡好工作与生活,对工作恪尽职守,对家人尽心尽力。
策划课程,精准。“停课不停学”,在宿杨副校长的带领下,处提前策划课程。她反复研讨中央、省、市文件,确定了本次“停课不停学”的核心:把疫情作为课堂,把生活作为最好的教育资源。她和团队精心写下了三封信,以微信、QQ群等方式将这样的课程传递给老师、学生和家长。
课程实施,科学跟进。按照学校总的课程设置方案,结合当前疫情,老师们分年段、分班制定了不同的周课表。1天1夜的时间,她和伙伴们逐一审核了62个班的课表,并针对不科学,容量过大,不易操作的地方提出整改意见。 对远在外地的学生、完全不能用手机上网的学生,又推出了另一套课程方案。课程执行一周后,她和团队通过家长学生的问卷反馈进行总结,与教师沟通改进,确保了第二期、第三期“停课不停学”的课程科学扎实推进。
课程创新,多元有趣。为了让孩子们在家的生活课堂更有趣,她和团队进行了课程创新。《电影课堂》、《体育课堂》、《科学实验课堂》、《防疫知识课堂》、《美食课堂》、《游戏课堂》几个系列每周推送,供学生家长自主选择。学生、家长的赞誉背后,课程资源海选筛查、素材搜集剪辑、课程要义编写是她起早摸黑、加班加点的默默付出。
除了参与课程的设置、教材的编写、微信的推送外,她还要和其他老师一样进行每天班级的线上教学指导。细致、个别帮扶、对防疫一线子女的关心和照顾,她一样没落下,是家长孩子们最受欢迎的老师。巨大的工作量,没有影响她作为妻子对丈夫的支持。家里的大小事务一力承担,照顾好老人和孩子,解除了丈夫的后顾之忧。“女本柔弱,为母则刚,为妻则分担,为工作则恪尽职守”就是一个在后方抗疫的教师、最真实本分的写照。
记得每次在春节时刻,大街上处处张灯结彩,总幻想着春节假期能多放上几天。到了元宵节,家人团聚,灯笼高挂,孩子们放着烟花,猜着灯谜,这生活多惬意!然而,今年的年三十儿来临时,马文君的心情与往年截然不同……在这个春节里,全国上下都参与到了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人们的脸上少了许多欢笑,多了几分凝重与焦虑。在这场与病魔斗智斗勇的时间里,全国涌现出了一群群可爱可敬的“战士们”。每次透过电视屏幕看到这群医生、、警卫们坚强又疲惫的身影,仍奋战在防疫一线时,马文君的眼泪就情不自禁地流了下来。作为一名中华儿女,也应该尽自己微薄力量,参与到这场战争中去。
腊月底,马文君和家人们每天都关注着“新冠肺炎”的实时情况,并立即停止了外出和走亲访友的计划。春节期间,她和家人们宅在家看春晚、看新闻,用手机与亲人拜年、问候,提醒他们做好防疫工作。马文君:“宅家就是对国家做贡献,不出门就不会给国家添乱。”因此,她也和家人们减少了不必要的外出,一次性购买了大量生活必需品。宅在家的日子里,一家人学习了许多个人健康防护知识,如洗手的七字诀“内外夹攻大力丸”,以及一些简短的防护小视频,自己还编排了一些小视频与亲朋好友一起分享,希望给大家在枯燥的日子里增添些许乐趣。此外,我和家人们还一起探讨了如何正确佩戴口罩、如何无接触按电梯开关等等。
虽然只能宅在家,马文君依然想着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拿出手机,启动电脑,想方设法利用网络手段让学生们“停课不停学”。没有课本,就在网上;没有教参,就在网络上学习各种资料。不会的网络操作程序,全家一起研究,相互帮忙。在网课期间,马文君会坐守在电脑前,针对学生不理解的知识,通过视频对话帮助他们解决每日疑问。在线上工作时间每日可达六小时以上,线下还需要对当天学生学习情况进行统计、总结,对新课进行备课、准备等工作。成天与电脑、手机为伴,脖子酸痛了,就与学生一起做操;眼睛干涩了,就与学生一起做眼保健操;肚子饿了,就随便煮点面条填饱肚子后又继续投入工作。
她还每天都利用手机、电脑鼓励学生:战胜困难,用自己实际行动为中国、武汉加油。除此之外,我还指导学生办、编儿歌、绘画、书法、制作小视频、参加体育锻炼等,让学生懂得“国家有难,匹夫有责”。白衣战士们在前线,为我们筑起了一道道生命的防护墙,而也需要我们在后方,为他们加油、打气、充力量!
全家人主动请缨,力争为社会多尽一份力量。丈夫每天忙完工作的事情,还积极去社区服务;女儿和马文君除开网上工作外,也热心为小区提供帮助和服务。没有口罩,就自制口罩;没有消毒物品,就用家里消毒伤口的酒精代替。丈夫从初一开始就恢复上班,每天早出晚归;原本要去实习的女儿也主动成为了一名都江堰市抗疫志愿者;“宅家”的马文君,心系班里五十个孩子及家长们的安全,与他们保持联系。从大年初一起,便用电话、微信了解班上所有孩子及家长的去向,要求他们及时返家进行隔离。隔离期间,马文君每日与他们打电话、发微信,统计他们的身体健康情况,并反复他们不要外出,做好防护。在此期间,全家发动亲友参与捐款近万元,也为社区送去矿泉水和医疗消毒酒精,为学校、家长、朋友、同事提供口罩、消毒用品、医用体温枪购买的信息,尽一切力量为大家提供服务。
这场战役是人民战,每一位中华儿女都应该积极投身其中。在做好自己的同时,马文君和家人们积极用自己的力量带动他人,家园,传递正能量。忆往昔,亲朋谈笑风生,街道车水马龙,大地好不热闹;盼今朝,病疫早日退散,家园春暖花开,祖国蒸蒸向上!
苏小英是一名10年党龄的中国员,疫情防控战役打响以来,带头发扬无畏的。苏小英发动全家,要求同为员的女儿苏蕾坚守工作岗位,参与到社区组织的防控疫情知识宣传、协助社区工作人员对有外来人员的家庭进行排查、宣传。并每日到都江堰领取消毒剂,以备顺江社区使用。
父亲苏青松已是古稀之年的老人,依旧是饱满,在此次防疫工作开展以来,努力发光发热,以积极的态度和严谨的工作全程参与了此次的防疫工作。作为顺江社区农贸市场的管理员,他每日骑着三轮车,带着自家的设备,领着自愿者们,对菜市场及社区每一条街道进行消毒杀菌。虽然已取消了每逢三、六、九的赶集活动,但为了满足社区居民的生活需求,苏小英及其父亲每到逢场日子,天不亮便起床到了市场,按时开门,指导商贩有序摆放摊位,市场的正常运行。并协同社区工作人员、志愿者等,对进入市场的老百姓做好体温测量、实名登记等防控防护巡查工作,大家出门带上口罩、做好疫情防控的宣传工作。在市场管理的过程中,难免也会碰到一些不配合工作的居民,但苏小英同志和其父亲及志愿者,总是耐着性子,不厌其烦的做着宣传解释,告知疫情的严重性和危害性。苏小英说:“疫情防控面前,一丝一毫都不能让,这是对所有人负责。”
女婿吴昊在她的号召下,作为第一批志愿者参与到社区防控工作中,其90岁高龄的奶奶于大年初三去世,因疫情影响,一切从简将老人身后事善后,之后便继续投入到社区的防控工作之中。
苏小英同志及其家人,在疫情防控工作开展以来,不怕苦不叫累,金字旁的女孩名字始终奋斗在社区防控工作的前列,她们虽然不是拥有专业知识的医务人员,他们都是凭着新闻、宣传做防护,但她们没有丝毫的,同社区工作人员及志愿者,勇往直前,挺身而出,守护顺江社区的一方群众。
耆亭小区一直有处忙碌的身影,一直絮絮叨叨“口罩戴好”、“你去哪”、“小朋友你也要戴口罩哦”、“出入卡带好”......
这忙碌的身影就是刚退伍回家的董波,今年春节,原本董波和马会回山上去陪父母。还在商量大年初一我们去爬山、初二我们烧烤、初三我们带上爸妈到哪儿去玩玩....结果被一场触不及防的“新冠肺炎”打乱了脚步。初二开始各社区就开始加强了防控力度,小两口哪儿都去不了。而董波却在考虑我们山上小区的老人都这般随意出门,那场镇的防控难度怕会更难。
就在此时,耆亭社区开始招募志愿者,董波便主动联系社区,他说:“他是,也是一名,这时候理应冲上前线日加入耆亭社区志愿者队伍开始,一天也没有休息过,小区门位处便成了他的“岗亭”,不分昼夜像士兵一样的坚守着!2月8日,又是两天一夜没有回过家的董波,刚一踏进,他妻子马会便心疼的说:“你看你,这么晚才回来,累了吧?看你一天天的这么忙,要不我也去当志愿者,帮你分担分担。”在董波的影响下,马会也开始了她的志愿者之行。就这样,夫妻二人每天早出晚归,一起加入了这场防“疫”之战。
在现场问他平时都做些什么呢?小伙子腼腆的答道:“就是帮大家测测体温,有老婆婆,老爷爷准备出门时提醒他们戴口罩,给大家宣传宣传防疫知识,在岗亭维持小区车辆出入秩序,嗨,这些都是小事,没什么的”。可就这位说没做什么的同志,两天之内将小区628户出入卡全部发放完毕,小区内所有重点人员在那栋楼那个单元他都清楚。而马会自加入志愿者以来,除了协助董波完成出入卡发放,小区内劝老婆婆老爷爷少出门的任务就落到了她肩上,马会说:“我是女的,说话稍微耐心一点,好劝些,比他效果好”。看到忙碌的小夫妻,小区居民纷纷为他们舍小家为大家的“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