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奥尼尔不欲多谈“砍鲨战术”
在NBA中驰名的“砍鲨战术”(Hack-a-Shaq),顾名思义,是指当年针对传奇中锋奥尼尔(Shaquille ONeal)的战术。由于奥尼尔内线得分力过分强大,却不太会射罚球,很多球队便通过对奥尼尔无球犯规,将他送上罚球线,等他射失罚球时博取收復失地。这个战术本以为在奥尼尔退役后式微,未料近年又出现快艇中锋迪安祖佐敦甚至小牛控卫朗度等“奇人”,让“砍鲨战术”復活,虽然有些主帅,甚至NBA总裁施华均不乐见到该战术復兴,无奈总有人为求胜利不择手段,以下就把“砍鲨战术”的故事一一道来。/大公报记者 梁润森
“砍鲨战术”的由来是因为杀伤力很强同时罚球能力差劲的球员出现在篮坛,故此不论是“巨无霸”奥尼尔、或是其他强力得分手,只要他的罚球差劲便会成为“被砍”对象。
此战术并非针对单一球员甚至单一,诸如之后论述的快艇中锋迪安祖佐敦及小牛控卫朗度都是今季“被砍”的常客,若要形容生动的话,亦可以叫作“砍迪战术”及“砍朗战术”。其实这种“砍鲨战术”在未被叫做“砍鲨战术”之前已经有人在运用。
在“盘古年代”,NBA曾出现过一名可以单场独取100分的“神级”中锋“张大帅”张伯伦,当时的主帅同样会对这名效力76人及湖人成名的名人堂球星施以“砍张战术”,其实这种“砍鲨战术”是把“双刃剑”,虽然“砍人”一方有可能因此以较少失分换回控球权,但若对方全数命中就犹如送分一般,故此,有些主帅用“砍鲨战术”用得更彻底一点,例如有些球员进攻能力一般,但由于他的罚球命中率低下,竟有主帅会选择向这种没有进攻能力但罚球很差的人埋手,以求在最短时间换取控球权。
经常中断球赛“乞人憎”
“砍鲨战术”的存在让比赛的流畅性大打折扣,也了篮球这项运动的争胜本意,同时也是一种颇欠职业的战术,很多人认为,NBA迟早也会对这项讨厌的战术推出新规则进行抵制。不过,在这种仍未实行时,NBA中已经有很多球员成为者,当中不可不提的便是让这个“砍人战术”命名为“砍鲨战术”的奥尼尔,当时小牛主帅尼尔逊正是研究出来以应付“巨无霸”奥尼尔的特殊防守战术,后来这一战术变得为人熟悉,可怜的奥尼尔每每到达比赛末段便为受人故意已上罚球线。
NBA联盟有见及此,便设立新规则来回应这种不堪入目的场面,就是如果比赛最后两分钟对无球球员进行犯规,进攻方可在处理罚球后继续进攻,虽然这方法可以大大减少防守方的故意犯规,但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有些主帅竟然在更早的时间便开始“砍鲨战术”,联盟似乎要想个新方法应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