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脱欧对中国经济并无太大直接影响,尽管它的确加大了金融动荡的风险。长远来看,脱欧对中国有利无弊——持续衰落而中国继续崛起。
脱欧后,全球股市随即大幅震荡。有意思的是,中国是个例外:上证指数周五下跌1%, 而周一随即恢复如常,甚至略有上涨。短期来看,英国脱欧会带来一定副作用,因为欧洲P和贸易增长放缓,而欧盟是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但中国经济对出口的依赖程度已不再像过去那么高。全球金融危机后,净出口对中国P增长的贡献基本在零附近。中国最初通过大量刺激政策鼓励投资,以弥补外需不足。这导致目前房地产、制造业和基础设施等方面产能过剩,其结果便是投资增长放缓(见下图)。但因为消费逐渐成为需求的主要驱动,中国的P增长仍然稳健,消费对P增长的贡献持续稳定在4%以上,并呈上升趋势。
中国新增长模式的另一特点是,由于国内投资机会变少,资本出现稳定的外流。英国曾是中国对外投资的理想目的地之一,并被视为通往其它欧洲市场的跳板。中国公司现在需要重新考虑这一策略,但也不难做出调整。中国海外投资一直以来大多流向美国,而在英国脱欧之后,这一趋势有可能会进一步加强。
英国脱欧确实使中国货币政策复杂化了。美元和日元上涨,而英镑和欧元下跌。在过去的全球危机里,人民币一直保持稳定,但周一人民币走势显示,若美元继续上涨,中国央行并不希望人民币继续跟进。所以理想的情况是,他们希望人民币对一篮子货币汇率保持“相对”稳定。该政策具有一定风险,因为会加速资本外流,进而加大金融风险。但很可能央行能够管理资本外流,保持贸易加权汇率的稳定。
最后,从地缘战略的角度来看,中国或许是英国脱欧事件的大赢家。欧洲界舞台上的影响力可能会变弱,并被英国脱欧谈判、控制移民、将边缘国家留在欧元区等内部事务缠身。美国也有可能因欧洲带来的这些挑战分心。而这却给了中国更多机会追求在南海的权益,以及在和欧洲国家就各种问题的谈判上占据优势地位。例如,中国希望被作为市场经济对待,这既是一种象征,同时在判定反倾销案例中也具有实际意义。现时,中国正同美国和欧盟进行投资协定谈判,但迄今为止中国开出的条件并不怎么有吸引力,因为中国在许多重要领域并不对外资。离开欧盟的英国可能迫不及待想要加强同中国的关系,所以有可能在市场经济和投资协定上做出此前欧盟所不愿做的一些。英国脱欧本身或许并没有那么重要,但它却是一个信号:预示着欧洲的衰落和中国的崛起。(完)刘敏涛的丈夫